用生命诠释初心
——邓中夏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很好地概述了邓中夏同志的一生,他的初心在那个动乱不安的社会环境经历了义与利、苦与乐、生与死的巨大考验。
首先是革命大义与个人利益冲突的考验。1920年7月,邓中夏从北大毕业。他的父亲邓典谟在北洋政府铨叙局任职,托人在农商部帮邓中夏找到了一个待遇优厚的职位。父亲高兴地把农商部的“委任状”拿给邓中夏,却被邓中夏退了回去。邓典谟问儿子为何要把“委任状”退回时,邓中夏说:“我不做官,现在社会如此腐败。当官的人,都是对老百姓敲骨吸髓的。当这样的官有什么意义呢?”在普通人看来,邓中夏白白浪费了大好的机会,有点自毁前程。但这实际上是邓中夏不忘初心的表现。邓中夏充满了革命的豪情,在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后,曾赋诗“禽猕歼除之,我行适我素”。
其次是革命征途中苦与乐的考验。1931年1月,邓中夏被错误地撤去党内外职务,到上海接受调查。到上海后,邓中夏没有被分配任何工作,也没有经济援助,吃饭都成了问题。1932年2月中旬,他被安排到中共沪西区委宣传部做一些写传单、刻钢板的杂务。他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有人为他鸣不平,邓中夏回答:“共产党员嘛,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后来,邓中夏以自己为例,耐心开导一些同志:“我们这样的
人做事,不能选择哪儿干得痛快,重要的是看对革命是否需要。最危险、最危难、别人都不喜欢的岗位,经得起考验的老同志,应当义不容辞地站上去。”这便是他对于苦难考验的直面迎接,而非胆怯退缩。
最后是死亡的终极考验。1933年5月15日晚上,因为叛徒的出卖,邓中夏在上海法租界被捕。面对敌人的招降和种种酷刑,威逼利诱,他如同钢铁战士,始终没有半点动摇之心。他知道自己目标大,不可能出去了。于是,对难友说:“请告诉同志们,我邓中夏化成灰也还是共产党员。”即使在面临死亡时,邓中夏还鼓励难友们继续坚持斗争,并且说道:“共产党人被捕后要有骨气,要坚强,在任何情况下,不能失去气节。一个人不怕短命而死,只怕死得不是时候、不是地方。”中国人很重视死的说法,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为了个人升官发财而活,那样苟且偷生的活,也可以说是虽生犹死,真比鸿毛还轻。一个人能为了大多数中国民众的利益,为了广大群众的利益而死,这是虽死犹生,比泰山还重。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因此我们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让自己的存在变得有意义,这才是他最初树立的革命理想。然而,最终邓中夏同志没有逃脱死亡的厄运,在1933年9月21日凌晨,邓中夏同志用生命诠释了何为革命初心,以自己的生命激发革命人士的热情和信心,可谓是死得其所,重于泰山了。
(责编/段伟豪 初审/李会元 终审/刘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