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

化学 2025湖南理工学院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学科代码:0703

学科名称:化学

编制单位:湖南理工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第一部分  学科概况和发展趋势

一、学科概况

化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在与物理学、生物学、 自然地理学、天 文学等科学的相互渗透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也推动了其他学科和技术 的发展。它是一门实用的和创造性的科学,在自然科学中位居基础核心地 位,是包括生命、医药、材料、能源、环境科学等在内的其它科学的重要 科学基础和生长点。

二、发展趋势

传统意义上的化学是一门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 性能及相互转化的科学。根据研究对象和任务,化学分为无机化学、分析 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各具特色 的学科方向。 目前化学学科发展的主要动向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1)深化对结构与性能关系的认识,以所需性能为导向,设计、合成 与组装目标化合物体系;

2)深入研究化学反应机理,特别是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实现对化 学微观过程的操控,发展新型催化剂调控反应,进而设计绿色的化学过程;

3)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发展和完善合成、分析、表征、测 试的新理论和新方法;

4)加强与生命、信息、能源、环境、材料及其他学科的交叉与合作, 促进互相渗透,共同发展。


本学科瞄准传统化学学科与国家急需生物医药及能源材料产业的结 合点,充分利用化学合成的优势,不断发展其与生物学科及材料学科的交 叉融合,在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化学生物学方向逐渐形成了三个稳定的 学科方向。

1)有机化学:面向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需要, 将有机合成技术与生物应用相结合,凝炼出小分子药物合成、多肽合成和 分子诊断三个研究方向。主要开展小分子药物、手性药物、多肽分子和DNA 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

2)物理化学:紧密围绕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结合国家能源发 十三五 规划,凝炼出化学电源、电化学传感和电化学催化三个研究方 向。主要开展纳米材料的制备工艺和机制研究及其在新能源电池材料、化 学电源和电化学催化中的应用研究。

3)化学生物学:运用化学的原理、方法和手段探索生物体内的分子 事件及其相互作用,在分子水平研究复杂生命现象,揭示生命起源及运动 的化学本质,发展生命调控的化学方法,提供生命研究的化学技术。主要 开展蛋白质化学生物学、化学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

第二部分  硕士学位的基本要求

一、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1.基础知识、实验知识

化学是一门实验和理论并重的学科,除掌握坚实宽广的化学基础理论 知识外,还要注重合成、制备技能的培养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因此需要在 掌握化学核心课程的基础上,系统地掌握某特定化学研究方向的专门知识 和实验技能,包括理论体系、合成技术、性能表征和专门研究方法,了解 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备承担化学教学、科研、技术和业务管理工作的能 力。


2.专业知识

在专业知识方面,硕士生应围绕化学学科的某一方向进行系统的课程 学习并开展研究工作,系统掌握该学科方向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了解 学科前沿,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积累、理论和研究方法开展创新性的研究 工作。

3.研究方法、外语水平

硕士生应具备文献查询、调研、实验技术、数据处理、理论分析和学 术交流等能力。外文水平应具备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外文文献阅读、外文 写作等能力。

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政治素养

学位申请人应当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守宪 法和法律。

2.学术素养

1)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化学研究怀有浓厚的 兴趣,具有献身化学科学事业的精神。

2)具备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及相 关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动态,具有广阔的学科视野和丰富的象力。

3)掌握本专业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能力和多角度、批判性思维能力。

4)具有能够使用计算机等现代科技手段快速获取科研信息的能力和 使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

3.学术道德

学术道德是学术共同体从事学术研究时遵循的规则。本学科的硕士研 究生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应当遵守以下学术道德规范:

1)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规章制度,以坚守学术道德为己


任。

2)坚持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学风, 觉维护学术事业的神圣性、 纯洁性与严肃性。

3 自觉维护知识产权,充分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尊重他人的辛勤 劳动和学术贡献。

4)对学位论文和其它自主发表的科研成果独立承担法律责任。严禁 以任何方式漠视、淡化、曲解乃至剽窃他人成果,杜绝篡改、假造、选择 性使用实验和观测数据。论文必须有完整的实验记录和原始数据。

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硕士生要具备从不同渠道、以不同方式获得新知识和满足自己学习和 科研需求,促进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能力。硕士生不应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应主动地学会如何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学习,掌握自主获取知识的 方法,培养自主更新知识的能力。硕士生应充分利用本研究领域开设的专 业课程,制定个人学习和研究计划,通过撰写经典文献阅读报告等培养环 节强化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学科必修基础课 的平均成绩应不低于 75 分(中等)。

2.科学研究能力

本学科硕士生应具有较为独立的科学研究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发现 问题的能力;基本的实验动手能力;设计并开展重复对照实验的能力;实 验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的能力等。

硕士生的研究能力必须通过系统、全面的研究训练才能得到培养。包 括如何发现和提出问题、如何收集和分析资料、如何进行文献综述、如何 撰写学术和学位论文等。通过专业课和研讨班等课程学习在一定程度也是 培养硕士生科研能力不可或缺的手段。硕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前应主持或 参与校级及以上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 1 项或参与导师科研项目 1 项(具体


由导师认定)。

3.实践能力

实验动手能力是本学科硕士生实践能力的具体体现。硕士生必须具备 在实验室工作的技术能力。硕士生应该掌握与研究课题相关的实验技术, 包括对这些技术的原理、实验中使用的必要仪器设备的构造原理和对实验 中的质量控制的良好的理解,使其对实验室的技术有足够的自信并拥有一 定的技术竞争力,从而在将来的研究工作中不会在利用新技术方面受到限 制。硕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前应满足下列要求之一:

1)参与导师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 1 项,且贡献突出,经导师认可, 院学术委员会认定通过;

2 申请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1 项;

3)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等课外实践竞赛,并获省级三等奖以上 奖励 1 项;

4)发表SCI论文 1 篇;

对于不满足以上条件的硕士研究生,经本人提出申请,导师同意,提 交学位分委员会研究认定是否达到授予学位条件(水平)。

以上成果要求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 以湖南理工学院为第一署名单 ,(4)条中要求研究生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 者。

4.学术交流能力

学术交流能力包括书面交流和口头交流两种。硕士生不仅需要具备一 定的研究能力,而且还需具备将自己的研究成果顺利表达的能力,即能以 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展示其学术专长的学术交流能力。因此,在学期间,要 求硕士生必须参加6 次学术报告,鼓励导师支持研究生参加化学及相关领 域的国内外学术会议。

5.其他能力


除了上述四个方面外,本学科硕士生还应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 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一定的教学或科研管理方面的职业发展能力。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规范性要求

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形式应以研究论文为主,论文一般包括以下部 分:

1)论文题目:应当简明扼要地概括和反映出论文的核心内容,如题 名语意未尽,可加副标题。

2)中英文摘要与关键词:论文摘要重点概述论文研究的目的、方法、 成果和结论,语言力求精练、准确,要突出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

3)前言或绪论:前言应对论文的背景及工作内容作简要的说明,要 求言简意赅。

4)文献综述:是对本研究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和相关领域中 已有研究成果的介绍。

5)正文部分:是学位论文的主体和核心部分,不同学科专业和不同 的选题可有不同的写作方式;可以是对一个研究问题的实验方法的详细描 述、实验结果的说明与讨论等;也可以由基于同一研究目的、多篇已发表 系列论文组成。

6)结论:是学位论文最终和总体的结论,是整篇论文的归宿。应精 炼、准确、完整。着重阐述作者研究的创造性成果及其在本研究领域中的 意义,还可进一步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建议。

7)参考文献:是作者撰写论文或论著而引用的有关期刊论文和图书 资料等。凡有引用他人成果之处,均应按论文中所引用的顺序列于文末。 本学科硕士论文一般用中文撰写,论文写作表达准确、条理清楚、层次分 明、文字通顺、格式规范、数据准确、图表规范、结论可信。如特需用英


文或其他文字撰写,则论文题目、摘要等必须有中文译注。学位论文工作 时间一般应不少于一年。

2.质量要求

1)选题前沿性。学位论文选题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能较 为准确地介绍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趋势,并清楚阐述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途径 以及本人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反映作者具有发现问题和提出合理 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

2)实验方法。学位论文中所采用的科学调查与实验方法技术先进、 科学合理,分析测试仪器设备技术参数和实验条件应经过严谨的论证,测 试结果数据计算方法得当有效;体现作者掌握了所研究学科领域的理论、 方法和技术。

3)实验数据的真实性。研究所采用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应是作者独 立工作获取或以申请学位的硕士生为主的研究小组获取的,其总体自主工 作量应不少于 60%

4)论文的创新性。学位论文的学术观点明确,论述依据充分,结论 可靠,有一定的创新性。

5)论文的规范性。学位论文的内容要求概念清楚、立论正确、分析 严谨、数据可靠、计算正确,学位论文撰写要求层次分明、逻辑清晰、文 字简练、图表清晰且规范、表达流畅。列出必要的原始数据以及所引用的 文献资料。

6)论文正文重复率检测要符合学校的相关规定(文字复制比占正文 总数 15%以内)。

7)本学科硕士生的硕士学位论文需满足如下评阅要求:评阅结果分 A(优,90 分及以上)、B(良,75-89 分)、C(合格,60-74 分)、D(不 合格,60 分以下)四个等级。1)三份评阅结果不含D,且平均分≥70 分者, 直接进入答辩程序。2)三份评阅结果不含D,但平均分<70 分者,需加送


一份双盲评阅。第 4 位专家的评阅结果须≥70 分,方可进入答辩程序。否 则,修改后继续加送一份双盲评阅,评阅成绩仍未达 70 分及以上,需补 充材料,并进行大幅修改,半年后再申请论文评阅。3)三份评阅结果含 1D者,需加送一份双盲评阅。第 4 份评阅结果须为C及以上,且除D以外 的三份评阅结果的平均成绩≥70 分或第 4 份评阅结果为B及以上,方可进入 答辩程序。否则,需补充材料,并进行大幅修改,半年后再申请论文评阅。

4)三份评阅结果含 2D及以上者,需补充材料,并进行大幅修改,半年后 再申请论文评阅。

第三部分  编写成员

周从山、侯朝辉、刘宇 2 、张盼良、郑淑琴、杨长安、唐课文、张丽、 何斌鸿、陈梁。

第四部分  适用年级

2025 级硕士研究生开始适用。

 

c126746126746u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