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学科代码:0817
学科名称:化学工程与技术
编制单位:湖南理工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第一部分 学科概况和发展趋势
一、学科概况
化学工程与技术是研究化学工业及其他过程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关化 学过程与物理过程的一般原理和规律,以及相关工艺与装备设计、操作和 过程优化控制等关键技术的一门工程技术学科。它以化学、物理、数学、 化工热力学、传递过程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分离工程和过程系统工程等 基础理论为基本知识体系,以实验研究、理论研究和计算机模拟等为研究 方法,通过工程应用服务于经济与社会各领域。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设有 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材料化工、分子 化工、能源化工等八个学科方向,它们各有侧重,互有交叉,与化学、环 境、材料、轻工、生物医药、食品等学科领域相互渗透。
二、发展趋势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在自身发展的同时,面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 通过与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和纳米技术等前沿学科交叉融合,拓展出众 多新的应用领域。 目前,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研究范围不但覆盖了整个化 学与石油化学工业,而且渗透到能源、环境、生物、材料、制药、冶金、 轻工、公共卫生、信息等工业及技术领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成为实现能源、资源、环境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资源精深加 工、资源和能源的洁净与优化利用以及环境污染治理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 作用,并且支撑了新材料等新兴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湖南省委省政府确 定现代石化为产业“ 新三样” 之一,湖南理工学院所处的岳阳是湖南打造万
亿现代石化产业的核心基地,正在建设世界领先的化工新材料基地和国内 重要的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湖南现代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亟需高层次创 新人才的培养和支撑。
湖南理工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是湖南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湖南 省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学科。近年来,承担了国家“973 项目” 、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等一系列国家级和省部级重要项 目,同时承担了一系列校企横向合作项目。本学科依托地方深厚的产业资 源禀赋,面向国家和湖南省在现代石化领域急需,围绕化工新材料产业发 展的“卡脖子”环节,在研究型人才培养、前沿基础理论、关键核心技术、 产业服务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本学科凝练出化学工程、材料化工、 应用化学和工业催化四个学科方向。
1.化学工程
重点研究化工分离过程中热力学、传递、过程模拟、新方法及关键技 术等。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将液-液萃取与离心萃取器耦合,实现复杂体 系中目标物质的精准分离。研发了手性萃取分离技术、高纯精细化学品分 离提纯精制技术。其中高纯环氧树脂制备技术已实现产业化,环氧丁烷精 制新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并实现成果转让。
2.材料化工
重点研究弹性体新材料、电子级环氧树脂、特种密封材料等材料“功能 -结构-应用”关系的科学问题。研发了新一代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氢化 苯乙烯/异戊二烯聚合物、直饮水橡胶密封圈等成套技术并实现了产业化。
3.应用化学
重点开展电化学能源存储与转换相关材料的制备工艺、分离回收技术 和相关器件的过程强化研究。开发基于炼油油浆等化工废料和生物质的碳 基功能材料制备新工艺,推进碳基材料在电化学领域的应用。基于氧化石 墨烯改性离子交换树脂,废旧锂电池中Li 、Co、Ni等金属选择性回收,氢 气高效分离增压、新型双极板、流体管理等新技术开发的kW级高燃料利用
率抗水淹闭口燃料电池已推广应用。
4.工业催化
重点开展新型多功能催化剂的结构设计和调控机制研究;以及催化加 氢、脱硫、生物质转化;FCC催化剂材料及催化剂和助剂的开发;精细化 学品光催化绿色合成新工艺,光电催化分解水产氢、产氧等相关领域的应 用研究。
第二部分 硕士学位的基本要求
一、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1.基础知识、实验知识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硕士生应具有较扎实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基础理 论知识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有针对性地掌握相关交叉学科的知识,注 重原始创新和重大技术中的关键问题,根据研究方向的特点,全面掌握本 学科常用的研究方法、现代实验技能、分析测试手段、分析软件和计算机 技术,熟悉相关化工仪器设备,具备承担化工及相关专业的科研、教学、 技术和业务管理工作的能力。
2.专业知识
在专业知识方面,硕士生应围绕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某一方向进行 系统的课程学习并开展研究工作,系统掌握该学科方向的专业知识和实验 技能,掌握有关学科方向的前沿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积累、理论和研究方法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工作。
3.研究方法、外语水平
硕士生应具备文献查询、调研、实验技术、数据处理、理论分析和学 术交流等能力。外文水平应具备外文文献阅读、论文写作以及与国际同行 学术交流等能力。
4.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公共必修课程、学科必修课程、学科方向课程及公
共选修课程等内容,其主要核心课程有:学术论文指导与学术规范、研究 生专业英语、高等有机化学、现代物理化学、现代材料研究方法、分离工 程选论、高等反应工程等。
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政治素养
学位申请人应当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守宪 法和法律。
2.学术素养
硕士生应热爱本学科,具有致力于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科学研究和社 会实践的理想和兴趣。具有崇尚科学的精神,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应具有 坚定、顽强的意志,勇于探索,不为学术以外的因素所诱惑;具有活跃的 学术思想和创新意识;具有批判性思维和严密的逻辑思维。有扎实的自然 科学基础知识和本学科所需的专业知识,熟悉某一方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 趋势,具备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现 代社会的竞争意识、知识产权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3.学术道德
学术道德是学术共同体从事学术研究时遵循的规则。本学科的硕士研 究生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应当遵守以下学术道德规范:
(1)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规章制度,以坚守学术道德为己 任。
(2)坚持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学风, 自觉维护学术事业的神圣性、 纯洁性与严肃性。
(3) 自觉维护知识产权,充分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尊重他人的辛勤 劳动和学术贡献。
(4)对学位论文和其它自主发表的科研成果独立承担法律责任。严禁 以任何方式漠视、淡化、曲解乃至剽窃他人成果,杜绝篡改、假造、选择
性使用实验和观测数据。
(5)成果和论文必须有完整的实验记录和原始数据,在成果和论文中 根据作用和贡献合理署名。
(6)坚持求真务实,诚实守信,严谨治学,洁身自律,树立正确的学 术价值观,杜绝沽名钓誉、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投机取巧等不正之风, 自觉抵制和坚决杜绝任何学术不端行为,严格遵守相关保密规定,维护国 家安全和信息安全。
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本学科硕士生在全面掌握坚实宽广化学工程与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和 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追踪国际学术前沿与动态,主动的学 会如何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课堂学习、实验设计、专题讨 论、交流合作、文献查阅、学术会议等多种方式和渠道培养主动获取研究 所需知识和方法的自主学习能力,掌握正确研究方法的能力,在大数据时 代,对所获取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运用,培养一定的知识鉴 别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为论文研究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方法支撑。
本学科硕士生应具有应用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和方法的能力,善于发现 学科交叉中的新的发展方向和亮点,选题应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或理论意 义,避免盲目选题,应在工程基础理论、实验方法与数据分析、模拟计算 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科学研究、逻辑推理等方面锻炼自己的能力, 提高学位论文水平。
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学科必修基础课的平均成绩应不低于75 分(中等)。
2.科学研究能力
本学科硕士生应具有较为独立的科学研究能力。这些能力包括:从研
究与开发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能够在研究与开发 过程中对所需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设计合适的 可重复的实验能力或计算机模拟能力;扎实的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能力; 发表学术成果的能力等。
硕士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开展一定的科研工作,积极参与研究问题的 选择,至少掌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某一领域的基础实验操作技能或者一 种专业建模仿真软件,完成系统、全面的科研训练,解决本领域的学术研 究与技术开发中的实际问题,具备进行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科学研究的能 力。硕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前应主持或参与校级及以上研究生科研创新项 目1项或参与导师科研项目1项(具体由导师认定)。
3.实践能力
本学科硕士生必须具备在实验室工作的技术能力和动手能力,应该掌 握与研究课题相关的实验技术,包括对这些技术的原理、实验中使用的必 要仪器设备的构造原理和对实验中的质量控制的良好的理解,使其对实验 室的技术有足够的自信并拥有一定的技术竞争力,从而在将来的研究工作 中不会在利用新技术方面受到限制。硕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前应满足下列 要求之一:
(1)参与导师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项,且贡献突出,经导师认可, 院学术委员会认定通过;
(2) 申请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
(3)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等课外实践竞赛,并获省级三等奖以上 奖励1项;
(4)发表SCI论文1篇;
对于不满足以上条件的硕士研究生,经本人提出申请,导师同意,提 交学位分委员会研究认定是否达到授予学位条件(水平)。
以上成果要求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 以湖南理工学院为第一署名单
位,(4)条中要求研究生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 者。
4.学术交流能力
本学科硕士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还应具备良好的学 术表达和交流能力,应具有进行口头的、书面的和演示性交流技能。本学 科硕士生应能进行条理清楚、内容规范的项目可行性报告、科技论文撰写 以及学术交流报告。能对自己的研究计划、研究方法、研究成果进行科学 陈述和答辩,对他人工作进行正确评价和借鉴;具有专利申请、科研项目 申请的能力。在学期间,要求硕士生必须参加6次学术报告,鼓励导师支 持研究生参加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国内外学术会议。
5.其他能力
除了上述四个方面外,硕士生应具有良好的人文及社会科学知识和文 化修养。审美情趣高尚,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良好的社 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协作 精神;应具备依靠集体的力量完成较大型科研或者生产课题的团队合作意 识和素质。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规范性要求
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形式应以研究论文为主,论文一般包括以下部 分:
(1)论文题目:应当简明扼要地概括和反映出论文的核心内容,如题 名语意未尽,可加副标题。
(2)中英文摘要与关键词:论文摘要重点概述论文研究的目的、方法、 成果和结论,语言力求精练、准确,要突出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
(3)前言或绪论:前言应对论文的背景及工作内容作简要的说明,要
求言简意赅。
(4)文献综述:是对本研究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和相关领域中 已有研究成果的介绍。
(5)正文部分:是学位论文的主体和核心部分,不同学科专业和不同 的选题可有不同的写作方式;可以是对一个研究问题的实验方法的详细描 述、实验结果的说明与讨论等;也可以由基于同一研究目的、多篇已发表 系列论文组成。
(6)结论:是学位论文最终和总体的结论,是整篇论文的归宿。应精 炼、准确、完整。着重阐述作者研究的创造性成果及其在本研究领域中的 意义,还可进一步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建议。
(7)参考文献:是作者撰写论文或论著而引用的有关期刊论文和图书 资料等。凡有引用他人成果之处,均应按论文中所引用的顺序列于文末。 本学科硕士论文一般用中文撰写,论文写作表达准确、条理清楚、层次分 明、文字通顺、格式规范、数据准确、图表规范、结论可信。如特需用英 文或其他文字撰写,则论文题目、摘要等必须有中文译注。学位论文工作 时间一般应不少于一年。
2.质量要求
(1)选题前沿性。学位论文选题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能较 为准确地介绍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趋势,并清楚阐述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途径 以及本人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反映作者具有发现问题和提出合理 解决方案的能力。
(2)实验方法。学位论文中所采用的科学调查与实验方法技术先进、 科学合理,分析测试仪器设备技术参数和实验条件应经过严谨的论证,测 试结果数据计算方法得当有效;体现作者掌握了所研究学科领域的理论、 方法和技术。
(3)实验数据的真实性。研究所采用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应是作者独
立工作获取或以申请学位的硕士生为主的研究小组获取的,其总体自主工 作量应不少于60%。
(4)论文的创新性。学位论文的学术观点明确,论述依据充分,结论 可靠,有一定的创新性。
(5)论文的规范性。学位论文的内容要求概念清楚、立论正确、分析 严谨、数据可靠、计算正确,学位论文撰写要求层次分明式、逻辑清晰、 文字简练、图表清晰且规范、表达流畅。列出必要的原始数据以及所引用 的文献资料。学术硕士学位论文正文原则上不得少于2万字。
(6)论文正文查重检测的重复率要符合学校的相关规定。(文字复制 比占正文总数15%以内)。
(7)本学科硕士生的硕士学位论文需满足如下评阅要求:评阅结果分 为A(优,90分及以上)、B(良,75-89分)、C(合格,60-74分)、D(不 合格,60分以下)四个等级。1)三份评阅结果不含D ,且平均分≥70分者, 直接进入答辩程序。2)三份评阅结果不含D ,但平均分<70分者,需加送 一份双盲评阅。第4位专家的评阅结果须≥70分,方可进入答辩程序。否则, 修改后继续加送一份双盲评阅,评阅成绩仍未达70分及以上,需补充材料, 并进行大幅修改,半年后再申请论文评阅。3)三份评阅结果含1D者,需 加送一份双盲评阅。第4份评阅结果须为C及以上,且除D以外的三份评阅 结果的平均成绩≥70分或第4份评阅结果为B及以上,方可进入答辩程序。 否则,需补充材料,并进行大幅修改,半年后再申请论文评阅。4)三份 评阅结果含2D及以上者,需补充材料,并进行大幅修改,半年后再申请论 文评阅。
第三部分 编写成员
周从山、侯朝辉、刘宇 2 、张盼良、郑淑琴、杨长安、唐课文、张丽、 何斌鸿、曹帆。
第四部分 适用年级
2023 级硕士研究生开始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