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简况
化学化工学院实验室拥有教学、科研实验室面积总面积10000余平方米,主要包括化学基础实验室、化学专业实验室、科研团队实验室、大型仪器室,拥有核磁共振仪、单晶X射线衍射仪、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液-质联用仪、气-质联用仪等各类仪器设备近4000台套,总值达6000余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48台(套)。承担了化学化工学院9个本科专业、3个硕士专业和南湖学院2个本科专业约2000余名学生的实验课程教学任务。实验室现有实验专职技术人员7人,兼职技术人员2人,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
二、湖南省普通高校基础课示范实验室
(1)无机化学实验室
无机化学实验是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学、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药学、化妆品技术与工程、制药工程、生物工程等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实验课。本课程以无机化合物制备为主线,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常见无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掌握气体常数、平衡常数等基本物理量的化学测定方法及操作,并以此为依托,训练学生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和实验室“三废”处理、安全维护等常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作风。本课程64学时,2学分,共开设10个必修和6个选修实验项目。该实验课程目前已实现信息化教学:
(2)有机化学实验室
有机化学实验是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学、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药学、化妆品技术与工程、制药工程、生物工程等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实验课。通过实验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和有机物基本的合成方法,验证、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本课程64学时,2学分,共开设10个必修和6个选修实验项目。该实验课程目前已实现信息化教学:
(3)分析化学实验室
分析化学实验是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学、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药学、化妆品技术与工程、制药工程、生物工程等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实验课。通过实验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化学分析法的基本操作技能、数据处理;掌握滴定分析法(酸碱滴定、络合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等典型分析方法。本课程64学时,2学分,共开设10个必修和6个选修实验项目。该实验课程目前已实现信息化教学:
(4)物理化学实验室
物理化学实验是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学、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化妆品技术与工程、制药工程等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实验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物理化学科学研究的实验原理、实验技术及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掌握物质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热力学参数的实验测定、数据采集、数据处理、误差分析方法;初步掌握物理化学中用可测量替代不可测量的实验设计、仪器选择、实验条件控制及实验结果的处理方法。使学生加深对物理化学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科学研究的综合素质。本课程64学时,2学分,共开设10个必修和6个选修实验项目。该实验课程目前已实现信息化教学:
三、湖南省化工过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湖南省化工过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依托化学工程与技术国内一流建设学科、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与计算机仿真实验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中心现有正高级职称教师4人,副高级职称教师5人。按照“科学规划、共享资源、突出重点、提高效益、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全面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共享优质实验资源为核心,以建设信息化实验教学资源为重点,着重加强对学生工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拥有覆盖面广,专业性强的多维学习平台,虚实结合的操作平台以及资源共享的校企合作平台。拥有化工单元操作(8个)、药品GMP虚拟仿真实验(16个)、化工制药实训操作(7个)、仪器分析实训操作(8个)以及部分计算、模拟、设计软件。现有机房面积为120m2,拥有较为完备的多媒体教学环境,配有较为先进的服务器、存储等网络设备,终端微机72台,设备资产约100万元;
中心依托校企合作,实验项目内容紧密结合岳阳石油化工企业生产工艺及生产装置,立足于服务本科教学和企业员工培训,产教融合,彰显办学地方特色。中心在实验项目建设过程中积极激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引入实验教学中,推动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内容的更新,丰富中心的实验教学资源。
四、化工专业实验室
(1)化工原理专业实验室
化工原理实验是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化妆品技术与工程等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实验课。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分析和解决化工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包括合理规划实验、正确设计流程、选择与使用仪表、准确操作设备等;掌握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同时融合环境、安全、健康、清洁能源、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理解个体与行业对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以及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密切协作配合,有效沟通交流的能力;追求真理,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本课程共32学时,2学分,开设8个必修实验项目。该实验课程目前已实现信息化教学:
化工专业实验室
化工专业实验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实验课程。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化工专业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工程实践与创新思维。通过实验课程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化工专业实验的基本设计方法、典型工艺流程与关键操作技能,验证、巩固和深化《化工热力学》、《化工分离工程》、《化学反应工程》、《化学工艺学》等化工核心课程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具备工程设计与优化能力、数据分析与问题解决能力。本课程作为衔接基础理论与工业实践的重要环节,在专业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课程48学时,1.5学分,共开设12个必修和6个选修实验项目。该实验课程目前已实现信息化教学:
制药工程专业实验室
制药工程实验室是是制药工程专业、药学专业的一个重要专业实验室。本实验室开设《药剂学实验》、《药物合成》、《制药工艺学实验》等共计20个实验项目通过实验课的学习,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和药物的基础制备方法,验证、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
化妆品专业实验室
化妆品实验室是是应用化学(化妆品方向)、化妆品技术与工程的一个重要专业实验室。本实验室开设《基础化妆品制备》、《彩妆毛发化妆品制备》、《化妆品原料的制备》、《香水的制备》、《化妆品功效分析与评价实验》、《化妆品检测分析》等共计44个实验项目通过实验课的学习,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和化妆品的基础制备方法,验证、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
生物工程专业实验室
生物工程专业实验室面向生物工程、制药工程、应用化学、药学等专业学生,开设生物化学实验、生化工程实验、微生物学实验、化妆品微生物学及实验、基因工程实验、发酵工程实验、细胞工程实验、基础生物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生物物质分离工程实验、生物检测技术实验、生物仪器分析实验等专业实验课程。通过实验使学生巩固和加深对课堂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6)药学专业实验室
药学专业实验室紧密围绕“探索生命现象、发现新药靶标、创制创新药物”的核心使命,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药学理论基础、卓越科研创新能力和熟练实践操作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药学人才。实验室配备了从药物设计-合成-制剂-分析-评价的全流程先进仪器设备,具备药物制剂研发与制备、药物分析与质量控制、药物药理学与药效学研究以及药物毒理学研究等功能。承担药学、制药工程、生物工程、化妆品技术与工程等专业的核心实验课程,包括药物化学实验、药剂学实验、药理学实验、药物分析实验等。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从药物制备到质量评价的全过程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对药学各学科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与融会贯通能力,塑造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创新思维和独立解决药学复杂问题的能力。
(7)高分子材料专业实验室
高分子材料专业实验室集教学实验、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于一体,为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加工、表征及应用提供了一流的设施和技术支持。实验室面向高分子材料、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应用化学等专业学生,开设高分子化学实验、高分子物理实验、高分子材料加工与成型实验等专业实验课程。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高分子合成、加工及测试的基本操作技能,深化对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思维和独立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五、科研团队实验室
(1)精细合成与分离
本团队现有研究人员25名,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博士23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湖南省“双一流”建设学科带头人1人、湖南理工学院领军人才 1人、湖南省121人才 2人、湖南省芙蓉(青年)学者1人,湖湘青年英才1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4人。主要从事现代分离技术、石油化工催化、有机合成、绿色化学与绿色催化、过渡金属催化与绿色化工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形成了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突出的2个研究方向:(1)高效分离新技术;(2)精细合成新技术。主持和完成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5项、省部级项目59项,承担横向项目78项,科技成果转化9项,累计产值约4亿,利税近2亿。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先后在国际顶级刊物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CS catalyst、AIChE J、CES等发表论文180余篇,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授权专利49项。培养硕士研究生110余人。
(2)新能源材料
本团队现有研究人员16人,其中教授6名、博士16名、省科技领军人才1名、省学科带头人1名、科技创新类湖湘青年英才4名。主要从事新材料合成与能源化学转换技术的应用开发研究,以及产学研项目的对接和实施,形成了3个研究方向:(1)碳基功能材料与电化学储能;(2)碳基功能材料与光电催化;(3)高品质石墨烯应用研究。近五年来,团队成员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省部级项目18项,其它纵向科研项目12项,承担横向项目15项,进校经费超过1200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先后在Advanced Materials、Energy Storage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Rare Metals等国内外知名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权威(一区、二区)期刊论文30余篇;累计培养硕士研究生60余人。
(3)有机高分子功能材料
本团队现有研究人员11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5人、博士10人、省学科带头人1人、省121工程人才1人、省青年骨干教师2人。主要从事有机化学基础研究、高分子基础研究、与有机合成、高分子合成、高分子材料有关的应用开发研究以及产学研项目的对接和实施。形成了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突出的4个研究方向:(1)有机合成、药物合成;(2)有机发光材料制备及应用研究;(3)高分子合成及改性;(4)加氢催化剂的应用研究。近五年来,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15项,其它纵向科研项目8项,承担横向项目20项,总经费约900万元。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先后在Th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Green Chemistry、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Energy & Fuels、ChemCatChem、Fuel、Applied Catalysis A: General、J Power Sources、Polymer Chemistry、European Polymer Journal、Polymer等国内外知名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件、授权5件;培养硕士研究生60人。
(4)生物医药
本团队现有研究人员12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3人、博士10人、省学科带头人1人、省青年骨干教师2人。主要从事生物医药相关基础研究、多肽化学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致病基因与药物靶点分子生物学研究、有机药物分子合成工艺研究、药物制剂研究及药用辅料的分析检测技术相关的应用开发研究以及产学研项目的对接和实施。形成了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突出的4个研究方向:(1)小分子药物合成工艺研究;(2)多肽结构与功能研究;(3)多肽药物合成工艺研究;(4)基因结构与功能研究。近五年来,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12项,其它纵向科研项目10项,承担横向项目15项,总经费约2000万元。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先后在J BC、Protein and Peptide Letters、Tonixs、Mol Biol Rep、J Peptide Science等国内外知名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余件、授权5件;培养硕士研究生1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