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建设

应用化学专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1、专业建设现状

1.1 “双师型”教师团队

   湖南理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现有专任教师40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及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12人;博士2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1人;省学科带头人及培养对象4人,省121工程人才3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7人;硕士生导师21人;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教学能手1人。拥有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岳阳市科技创新团队1个。在各级课堂教学竞赛中,1人获得省级一等奖、2人获得省级三等奖,6人次获得校级一等奖。

  目前已有3人出国访学, 10人在企业担任科技特派员,1人在企业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聘任企业兼职教授10 名,兼职实践指导工程师10名,有6名企业兼职工程师长期为应用化学专业学生上课。

1.2 办学条件

1)实验室条件

   建设有省级高校基础课示范实验室1,实验楼1栋,其中实验室面积50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2千余万元。同时建成虚拟仿真实验室1间,能完成化工计算等课程的模拟教学任务。

(2)实习基地

   湖南理工学院-岳阳兴长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得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立项;湖南理工学院-中石化长岭分公司校企合作实习基地获得省级立项,并于2015年通过验收。中石化巴陵分公司环己酮事业部实习教学基地被评为省级优秀实习基地。目前应用化学专业已与15家化工企业签订了人才培养合作协议。

(3)学科建设

应用化学学科为“十一五”、“十二五”省重点建设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为“十二五”省重点建设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为硕士学位授权建设学科,2014年开始招收学术型研究生;学科教学·化学2015年开始招收教育硕士。

(4)学科平台

建设有湖南省重点实验室1个、湖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湖南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湖南省普通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1个,岳阳市重点实验室1个,岳阳市精细化工行业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挂靠在应用化学专业所在的化学化工学院,另与地方企业、科研所合作成立了联合实验室5个。

5)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

改革试点管理办公室,负责各相关工作的落实。分解专业综合改革任务,将其化为18具体的教学改革项目(见表3,确立项目负责人和改革项目团队,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2)构建“3+1”卓越工程师人才教育培养方案

依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国家通用标准和化学化工行业工程师专业标准的基本要求,结合湖南理工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人才培养定位,依托岳阳石油化工区域优势,以学生工程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由企业深度参与,共同构建应用化学专业“3+1”卓越工程师人才教育培养方案。

应用化学专业“3+1”卓越工程师人才教育培养方案主要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学生达到与本培养标准配套的培养方案后,可获得见习工程师资格。能在化工、炼油、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化工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及化学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维护等工作。

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按照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有机结合的原则设计知识能力矩阵及应用化学专业3+1”人才培养课程教学体系:在学生四年的培养过程中,前三年以校内培养为主,企业实践为辅,最后一年企业培养为主,校内教师辅助管理。

3)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采用引进来、送出去、内部培养的方式,建设一支由国家级人才领军,企业技术专家参与,教授博士为中间力量的热爱本科教学、改革意识强、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的优秀双师型教学团队。具体组成为:国家级学科带头人1名,教授及教授级高工20人、副教授及企业工程师40~50名的组成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其中,具有博士学历教师达到30人,出国进修人员3~5人,企业兼职教学人员5~10名。

4开展课程与教学资源内涵建设

加强课堂教学内涵建设,整合课程资源,打通化学工程一级学科的基础课程,开设应用化学专业与化学工程专业交叉的基础核心课程群及工程特色课程群。建立常态化的教学内容更新机制建设满足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理论课、讨论课、作业课以及满足学生开放性需要实验课程、企业实践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建成名师课堂、慕课、微课、网络课堂3~5门,企业工程师+高校专家双主讲教师授课课程3~5门,出版(版)教材3~5部。

5开放式教学方式改革

紧紧围绕课程教学改革任务,革新教育教学方式:围绕网络课堂、慕课、微课建设,构建互联网+学生自主学习、开放式教学模式构建以“师生互动交流,启发式、参与式教学”为主要形式,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模式校企深度合作,探索“工程师+专家”双主讲教师授课新模式构建以职业培训为目标的岗位实习模式构建科研促教学、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高度融合的长效机制探索国际合作办学新模式。

争取3~5项获得省级立项争取获得1~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5项校级教学成果奖发表教改论文10篇。

6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构建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开放式的八大学生培养平台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平台、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工程能力培养平台、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平台、学生创业就业能力训练平台,校企合作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平台、岗位实习培养平台将信息技术与八大平台高度融合,建设互联网+网络开放平台。使实训实习的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达到30%以上

7)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推行以学分制为核心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推行以能力考核为核心的考试方法改革推行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学分认定管理制度;推行不同专业优质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制度;推行适合学生创新创业的学籍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以“问卷星”为主的网络教学评价制度,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8)推进教育国际化

推进教师海外留学、访学常态化拓展学生海外留学途径与国外大学优势应用化学专业开展联合办学试点。

3、建设方案

为了确保建设目标能够实现,将围绕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校企联合实践能力培养、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国际合作等方面制定如下具体方案:

3.1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同机制构建

湖南理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是本项目最大特色。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制定相关制度与方案,确保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是本项目实施的关键所在。

1科研平台促进专业建设

依托地域优势,充分发挥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以及各产学研合作平台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2014年,以湖南理工学院为牵头单位,以中石化长岭分公司、中石化巴陵分公司等单位共同参与组建的“石油化工催化与分离关键技术”2011协同创新中心获得湖南省教育厅立项培育,该中心的组建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在中石化长岭分公司等协同单位的参与下,校企联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程课程大纲、构建3+1应用化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培养“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学生实践平台建设

利用2011协同中心平台共建实习基地,加强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继续建设与岳阳兴长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中石化长炼分公司共建“湖南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与中石化巴陵分公司共建4个学生校外实习基地,继续与企业进行多重合作,打造新型、高效的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

促进双师型师资团队

通过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双师型师资团队。聘请企业总工、高工为本专业兼职教授,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的教学团队。一方面对工程师进行教学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学校派遣教师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践,企业为教师提供兼职岗位学习工程实践经验。

校企合作课程资源建设

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平台,本专业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结对子”,共同完成工程教育新理念下的人才培养任务,合作完成课程的资料建设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完成实习资料建设学生实习毕业设计指导,共同完成产学研合作项目。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聘请企业工程师参与讲授工程类理论课程高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合作完成课程的资料建设并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共同指导学生实习毕业设计合作指导学生科研活动团队产学研项目

2校企合作制度建设

为保障各项改革措施能顺利实施,逐步建设完善各项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质量监控体系、评价与反馈机制。

管理制度包括制定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学生在企业实践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实践教学指导细则、共享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运行管理办法、确保实践教学实施的校企共同教学督导制度、系列学生管理制度。质量监控体系包括管理人员测评、学生考评、指导教师测评等。激励机制包括制定对企业合作工程师的激励、对优秀学生的激励、对学校指导教师的激励。评价机制指在学生素质、教师水平、基础条件、合作效益等方面对改革方案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反馈以专业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将反馈的意见应用到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中,推进人才培养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3.2 3+1”卓越工程师人才教育培养方案

构建校企合作应用化学专业3+1”卓越工程师人才教育培养方案,该方案对学生的具体要求为:学生能掌握较好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扎实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能从事化工产品配制、实验室合成、实验室小试、中试试验、生产过程管理、产品的检测、营销、服务,化学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维护,初步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项目及工程管理的基本知识并具备参与能力;具备有效地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及职业道德素质,体现对职业、社会、环境的责任。

应用化学专业3+1”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平台+柔性模块”的模式建构。课程体系平台有: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及专业理论平台,实践创新平台。

1)通识教育平台及其模块

通识教育平台设置有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人文科技素质课程模块。

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包括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程。其中,专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一至八学期分散进行。在各课程课外作业,各实验报告,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设计(论文),课外科技活动等教学过程中,贯彻英语及计算机实践技能,保证英语、计算机教学四年不断线。大学体育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成绩优异者可获得实践创新平台其他活动模块奖励学分。

人文科技素质公共选修课程,分为人文社科类、科技类两类。要求每个学生在本课程模块至少取得6学分。学生人文科技素质课学分可由人文科技素质课内容相关、相近的实践创新平台中取得最低规定学分之外学分按相关规定折算。

2)学科基础及专业理论平台

学科基础及专业理论平台设置有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

学科基础课程模块课程设置主要体现在“宽基础”的原则,强化工程能力培养。通过学科基础课及必修专业课程的培养,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化学学科及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理论基础。通过学分制管理,学生可选择包括慕课、企业培训课、其它院部课程的各类专业选修课程,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3)实践创新平台及其模块

贯彻实践育人理念,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建设有课内实践教学模块和课外实践教学模块。

课内实践模块中有素质教育课程分模块,如入学教育与军训,军事理论,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见习实习模块,有实验实训模块,有论文设计模块。其中,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在校内或校外企业指导教师指导下,在企业学习期间开始酝酿选题,选题要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需求,做到学有所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安排从第六学期开始启动,从启动到答辩结束的时间不少于20周的实践。

课外实践模块是专业培养方案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学科考赛,科技创新,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四模块。特别是科技创新活动,要紧密结合学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紧密结合产学研科研项目,要紧密结合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锻炼。

3.3 师资团队建设

以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为核心,建设一支由国家级人才领军,企业技术专家参与,教授博士为中间力量的热爱本科教学、改革意识强、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的优秀双师型教学团队。在教学团队的组建及指导学生的过程中,逐渐提高学校专任教师的工程能力,改善双师型专任教师的结构。师资队伍建设主要采用引进来、送出去、内部培养的方式进行。

引进来请企业专家作为学校兼职导师,参与专业建设、课程教学及毕业设计指导,二是在引进人才方面,将工科本科学习经历及企业工程实践经历作为重点考虑因素。十三五期间,应用化学专业计划引进优秀工科背景博士10~20名,在企业聘请兼职教授10~20名,兼职专业指导教师10~20名。

送出去:一是学历提升,每年支持1~2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或者进入企业博士后流动站,提升教师个人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二是企业培养,通过与企业建立人才交流的机制,有计划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工作实践。十三五期间,外派到企业兼职的科技人员8-10名,进入企业博士后流动站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3-4。三出国访学有计划派送5~8名教师出国进修学习。四学术交流,十三五期间,承办1-2次有影响的学术研讨会,每年派出一定数量的教师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培训班,各类专业会议,开展有效学术交流。

内部培养一是健全现行的青年教师导师制培养,加快青年教师成长。为新进青年教师配备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教授作为导师,连续通过3-5年有计划针对性指导,加快青年教师成长。二是通过团队培养,提升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新进教师根据个人研究方向及兴趣爱好,加入到科学研究团队和教学研究团队,通过团队定期开展活动,有效提升教师教学科研水平。三是校企互动培养,提升教师工程能力。通过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团队,将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配对,教师通过担任企业现场课堂教学助教的方式,向企业专家学习工程案例。教师在与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岗位实习及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向企业工程师学习工程应用能力。

3.4 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1)基础核心课程群改革

整合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避免各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复,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课程课堂教学的效果。专业基础核心课程群改革过程中注重教学团队的建设、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教学评价机制的创新;在改革过程中强化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坚持教书育人、注重以德树人。把学术前沿发展、教师科研成果、产学研成果和创新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活力。加强化学专业慕课、微课视频建设,强化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生交流环节,强化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环节设计,逐步建设开放式网络教学平台、习题课网络平台,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

2)校企合作共建特色专业课程群

专业课程群主要是涉及工程实践能力强的课程,通过校企合作,由企业工程师与高校教师共同完成这类课程的教学,提升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企业工程师的参与旨在加强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提高工程类课程理论教学的课堂效率。根据专业特色课程群所涉及的工程内容,将专业课程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基础课程,这类课程以学校教师讲授为主,企业工程师在企业现场讲解为辅安排在第五、六学期。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所有工程课程的讲授都围绕中国石化巴陵分公司及长炼分公司生产中的核心工艺展开,将工程课程群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工艺流程设计与绘制到物料计算、环境治理、经济价值分析等,形成具有特色的工程课程体系。第二类是专业性非常强的应用课程,如化工技术经济、企业文化、化工安全生产技术等。将这些课程安排在第七学期完成,在企业生产现场,由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企业高级工程师为学生在工厂现场做讲解,或与企业员工共同学习,完成课程任务。

企业现场教学通过学校与企业组织优秀教学人员联合讲学完成,讲学内容完全符合专业培养方案要求,教学具备完整的教学文挡,相应教案、讲稿、教学时间进度安排,配备必要的多媒体学设备。开展联合教学的课程内容结合公司的产业、产品实践,将理论知识灵活融于工程实践中,学生通过化工工艺过程学习与实践,促进专业知识的沉淀。

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应用化学专业课程群,实现实践教学环节尽可能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注重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工作岗位要求对接、工学交替,让学生在实战中得到更有效的实践训练。

3.5 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1互联网+开放式教学模式改革:

慕课学习方式改革

通过采购国际、国内知名慕课网站,例如,CourseraedXUdacity、中国大学MOOCStanford Online为学生开设在线课堂,通过过程管理与期末测试的方式,督促学生参与慕课学习,并获得相应学分。

微课资源开发

集中资源支持2~3门基础化学课程开展微课视频开发,将微课视频在网络课堂公开。通过课外微课视频学习,学生更容易掌握基础化学的重点难点,从而为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微课开发形式可以有讲授、问答、启发、讨论、演示、练习、实验、表演、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网络课堂建设

通过将课程资源在网上公开,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协同浏览。建设的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教案、教学大纲、教学微课视频、习题库、作业等。

2)讨论课程开设试点

开展讨论课试点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能力。在探索和研究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从而探索教育功能从知识教育向认知教育转变,教育教学组织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转变,教学方式从单向知识传授的教学型教学方式向师生互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型教学方式转变。

推行生物化学、高分子化学课程,全部课程教学内容采用讨论式教学模式试点;试行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分别设置一定课时作为习题讨论课程内容。

3工程师+专家双主讲教师授课新模式

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只有在企业培养才能实现。针对工程课程群建设,构建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工程师+专家双主讲教师授课新模式,其特点为:根据教学需要,将课堂设置在企业办公室、资料室、库房、车间、企业经营现场、生产控制中心。让学生在企业环境中学,从学习化工生产现场管理、化工生产流程及先进的设备到学习企业的安全管理、企业文化、企业经营等。与企业工程师共同研究制定的教学大纲、教学讲义、教学管理、考核方案作指导等;以企业现场教学为主场,学生在理论课上没有弄懂的内容可以在现场及时找工程师提问,学生还可以在现场与工程师、老师一起讨论改进工艺流程方法学校教师的全程陪同,真正实现了“工程师+专家”双主讲教师的教学模式。企业工程师最了解整个企业的生产、管理与经营,有全局观念,有思路,能够有效地实现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学校老师的渗透又能很好地把理论应用于实践,把握整个教学内容的安排,并能引导学生提出更切实际的问题。培养学校教师工程能力、锻炼队伍,同时能够促进产学研合作。学校教师在整理教学资料、随堂听课过程中,增强了自己的工程意识,扩展理论课堂教学思路,同时可以发现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需求,在生产中找到科研课题。加深学生对工程理论课程的理解。工程类专业课程,学生集中学习一段相关基础知识后,在涉及工程实践的教学内容时,安排在企业生产现场进行授课,学生在企业集中实践后,安排一定的时间在学校教室进行工程设计,工程核算,促使学生从工程实践回归到工程理论的理解与应用。

4科研促教学

构建科研促教学、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高度融合的长效机制以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科研成果进课堂。一方面激励教师将自身的科研成果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出来,或者通过文献调研,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大量学科前沿成果,推动课堂教学内容更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一方面鼓励教师应用教学改革成果,更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科学研究结合本科生课外科研活动。制定相应的政策,要求教师在从事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吸纳一部分优秀的本科学生进入自己的科研团队,学生以教师的科研为平台,以教师安排的研究任务为目标,组建团队,从事课外科技活动。学生的参与协助教师完成一部分工作,最主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精神。科研成果转化为学生实验项目内容。可以直接推动实验项目内容革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科毕业设计选题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学生在生产岗位实习的过程中,直接参与到教师与企业的合作项目中来,形成产学研互动达到创新性人才培养目的。

3.6 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1)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构建

通过开放实验教学改革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意识。具体做法如下:

基础实验室建设

发挥省级实验教学平台的示范辐射作用,进一步建设湖南省基础课教育示范实验室——化学基础实验室,购置了部分大型仪器设备,充实开放实验教学平台,

校企联合实验室建设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在校企联合实验室,学生通过参与企业的横向课题,一方面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另一方面也加强学生对行业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时,部分课题转化为学生的实验项目,使教学和生产实践联系更加紧密,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共赢。

课外创新实践项目开放

以学生自主性学习为宗旨,服务于学生各项课外学习活动。制定系列规范开放实验教学的规章制度为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计划项目开放实验项目毕业论文设计等提供优质服务

课外创新实验项目开放

建立开放实验预约系统,实施开放实验申报预约制度,学生向实验室管理人员提出预约,由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项目的时间安排学生实验内容方式全方位开放,学生可以单独申请实验项目,或组成团队申请研究课题。学生课题来源于实验教学大纲,教师科研项目,企业合作项目,可以是学生个人设计的课题,可以是教师公布的课题,可以是社会服务课题。学生可以单独完成实验课题,可以组团完成实验课题,也可以在教师及企业工程师的指导下完成课题。

2)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

充分结合应用化学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需求,结合中石化长岭分公司、中石化巴陵分公司、岳阳兴长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科伦制药有限公司、岳阳新华达制药有限公司等应用化学专业实习实践基地生产工艺,以及应用化学专业开设的《化工工艺学》《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化工原理》《化工过程开发》《反应工程》等主干课程教学内容,校企合作开发相关仿真教学培训项目。创造基于虚拟仿真的真实操作环境,解决学生、企业培训员工不能直接现场操作的问题。推动信息技术与实践教学高度融合。

充分结合学科专业和地域优势,积极利用周边化工企业的开发实力和支持服务能力,系统整合学院信息化实验教学资源,创造性地建设与应用软件共享虚拟实验、仪器共享虚拟实验和远程控制虚拟实验等优质教学资源,推动信息化条件下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等实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实践领域,降低成本和风险,开展绿色实验教学。

开发虚拟仿真实验项目

结合实习实践基地及课堂教学内容,开发以下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催化裂化工艺操作仿真系统、化工单元实习操作仿真系统、合成氨工艺操作仿真系统、聚丙烯聚合工段操作仿真系统、鲁奇甲醇工艺操作仿真系统、甲醇工艺3D虚拟操作仿真系统、药物制剂3D虚拟现实生产操作仿真系统、现代仪器分析操作仿真系统、教师站等。

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共享平台

按照服务与资源相结合的原则,建设具有开放性、扩展性、兼容性、前瞻性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管理和共享平台,高效管理实验教学资源,及时发布资源应用信息,切实扩大资源影响力度,实现学院和企业及更大范围内的实验教学资源共享。

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和管理队伍

结合企业技术人员,建设教学、科研、技术、管理人员相结合,核心骨干人员相对稳定,年龄、职称、知识、能力结构合理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团队,形成一支教育理念先进,教学科研水平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和管理队伍。

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的管理和评价体系

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的充分使用和更大范围开放共享为目标,系统制定并有效实施保障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教师工作绩效考核、经费使用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维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政策措施,建立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效果考核、评价和反馈机制。

3)工程能力培养平台

工程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具体化要求,也是国际公认的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即具有应用各种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本项目将建设一个基于校企合作、学生工程能力综合训练的课外自主实践平台,通过本平台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工程思维意识和初步的化工设计能力;通过具体的化工项目设计训练,使学生更好地巩固化学工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知识,掌握课程设计方法、数值模拟方法相关专业设计软件。

建立和完善现有工程能力培养机制

根据应用化学专业综合改革的要求,将现在已经试行的几个工程能力培养项目(例如目前正在执行的“校、省、国家三级化工设计竞赛”项目、到企业进行工程能力培养的长期实习项目和规定部分学生进行工程设计毕业论文项目等等)与待修订的专业培养计划进行整合,形成常规的可操作执行的培养制度。在课程课时和内容安排、参赛人数、化工设计项目的难度安排、考核办法等等方面进行修订和规定,以满足新形势的要求。

组建任务驱动的自主合作学生团队

进一步明确、细化各项训练或比赛的任务,以任务驱动为主要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组建团队,以小组方式进行学习。以参加化工设计大赛为例,目前是以三年级的学生为主,组建多个5人化工设计小组,每个小组主动联系一名指导教师,小组设组长一人,负责整个团队的学习安排、任务分工;其它培训项目将参照执行,并根据实际进行适当调整。这将有利于实施个性化培养,并有助于提高教学和培训效果。

建设校企合作工程能力训练教师指导队伍

教师指导队伍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校内指导教师,二是校企合作设计院工程师,三是外聘知名化工设计工程师。校内指导教师作为团队导师,按导师制模式,指导学生整个化工设计过程,完成化工设计大赛作品。将根据新的要求完善教师的培训机制,规定外派进修学习的教师人数和学习要求,不断提高教师在工程能力培养方面的教学能力。

建立合作学习、专家指导的导师制辅导模式

完善现有的教师或专家对学生的指导模式,并制定管理措施,以规范相关教学行为,方便学生的学习。在学生团队组建、学生与导师双向选择、教学过程管理、学习内容安排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努力做好基础知识传授、化工设计经验交流、软件学习(例如AspenAutoCAD等)、学术讲座答疑解惑、点评作品、现场指导等工作,最终实现培养出基础扎实、素质高、能力强的优秀拔尖人才的目标

4)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平台

通过学生创新项目的申报、实施及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运用,建立常态化,开放式学生自主学习型与创新科研平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结合教师科研项目、校企合作项目、以及学生实习实践中的问题,建立由全体教师和部分企业工程师参与的学生科研项目库,借助网络交流平台,供学生参考选择。建立学生项目申报、项目立项、项目指导、成果汇报、检查验收等系列工作流程。

学生科研创新兴趣培育

一是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由探索,培养学生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兴趣;二是设置创新性开放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实现实验教学与科研项目实验研究相结合,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开设专门的项目申请书的撰写、项目完成、结题等方面的讲座,学习如何以科学论文的形式(或其他形式)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消除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神秘感。

学生自主科研项目选题指导

一是鼓励低年级学生进入教师课题室,与高年级学生、研究生一起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了解学科技术前沿。学生结合教师科研成果中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思路,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拟定科研题目。二是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专业学习和业余兴趣产生的新思路、新方法作为项目思路来源,在导师的指导下拟定科研项目。

学生创新项目实施规范

实施项目中要求学生进入实验室,而不流于形式,利用指导教师从事科研项目的有利条件,将创新性实验与科研实际相联系,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指导教师不能简化指导程序,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但是又不能全程包办,要认真组织和监督好项目实施,特别要突出对创新性部分的研究成果的阶段性、及时性进行讨论和分析,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使部分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得以发挥。

建立有效评估制度和激励政策

根据学分制管理,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科研活动将获得相应学分。根据学生在创新活动和科研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果给予奖金奖励把学生科研活动和创新活动纳入奖、助学金评比中。通过各项举措,促进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科研活动的兴趣,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5)学生素质教育培养语春风平台

以学院省级素质提升工作立项项目化语春风特色成长辅导室为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构建多元化专业、素质教育指导团队

化语春风教育指导团队由校外企业人员,校内专家,优秀学生构成。其中校外企业人员包括企业高管、行业精英、工程师、优秀校友等。通过讲座、专业实习、培训、互联网交流等方式指导学生专业实践、职业规划等。校内专家团队包括学院领导、教授、博士、班主任、专职辅导员等,通过导师制对学生在专业学习、思想提升、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引导。优秀学生团队包括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助理班主任等。

全方位素质提升指导

化语春风主要在思想提升、学业发展、生活适应、危机应对和职业规划方面对学生指导。思想提升包括开展分党校培训、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党员发展等工作,提升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公民道德和政治信仰学业发展包括开展知识竞赛、考研交流、化工设计、基础实验竞赛、创新性实验项目等活动,提升学业适应、学业救助学业规划、学业创新生活适应包括开展寝室文明创建、各类文化体育活动,提升学生自我意识、情绪情感、婚恋观人际交往、闲暇生活职业规划包括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业指导等活动,提升学生职业认知、职业素养、职业适应危机应对包括开展心理健康、素质拓展等活动,以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抗压能力。

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化语春风将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与学籍放在同等位置。一是改变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的考试评价方式,着眼于充分全面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个别差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二是以激励性评价为核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三是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使学生的自我评价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使学生的自我教育成为可能四是既让学生通过对比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体验,又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的参考。成长档案还将延伸到学生大学毕业后,通过成长档案将学生就业、工作信息反馈到学校,我们可以对比学生的发展轨迹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6)学生创业就业能力训练平台

构建系统化学生创业就业课程建设逐步实现全程化指导专业化管理全员化促就业”,优化和创新课程内容实现科学化管理专业化教学。

主要做法:一课程培训师资培养。在应用化学专业现有师资的基础上,周期性组织教师进行就业课程内容方面培训;同时引进或聘请业内人士或专业培训教师主讲部分就业课程。二完善创业就业课程体系内容。根据教育教学规律,结合行业、社会和学生需求,将课程体系模块化、实用化和系统化。

创业就业课程体系以教育部教学大纲为基准编制与应用化学专业相适应的特色教学大纲。大一以应用化学专业适应、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为主;大二大三以职业技能、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为主,并将其融入到应用化学专业教育和化学化工行业文化意识教育中;大四以就业指导、就业形势政策、行业现状和就业安全风险防范和法律指导为主。重点将应用化学专业特色融入到职业生涯教育中。课程纳入教学课程系统,计算学分,以分班授课为主,同时开展教学研讨、讲座和职业生涯辅导等活动辅助。任课教师需按要求参加教研活动,提供教案和课件,并按照学校教学要求及时提供与课程教学有关的资料;认真组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

7)校企合作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平台

结合应用化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探索和研究以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旨、围绕主体特质、对接工程实际需求的校企合作毕业设计模式。把企业技术革新项目、科研生产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把企业的一线需要作为毕业设计选题来源,通过科学选题、设计团队与双师指导团队的组建、毕业设计过程监控和综合评价体系的建设,改善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为学校、企业及学生搭建深层次了解、合作和提升的平台,实现学校、企业及学生的三赢

本着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原则,利用企业的工程优势、经验优势和高校的人才资源、实验室资源优势,努力寻求双方的结合点,共建高质量的校企联合毕业设计实践基地。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和环境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实现企业研发目标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共融、企业项目任务与毕业设计选题的互渗,培养学生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锻炼和强化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进行工程设计的基本能力,提高工程技术实际应用的水平。

结合企业生产实际进行科学选题

毕业设计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学术性等特点,选题适当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必要条件。把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把行业企业的一线需要作为毕业设计选题来源科学、合理地选择毕业设计题目,使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将企业研发项目、工程项目有机分解成若干个子项目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

组建学科协同设计团队

针对一些工程项目并不是借助某一个专业领域知识和技能能够完成的,鼓励跨专业组建毕业设计团队,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跨学科组建毕业设计团队,既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有利于锻炼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使得毕业设计更加贴近工程实际和未来发展需要。

组建校企“双师”指导团队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学校与合作企业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协议的形式明确校外指导老师的义务和责任,实现双重指导老师制度与校企双方在人力资源上的共享;规范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的范围,建立高质量的校外毕业设计基地,设立完善的校企联合毕业设计选题体系。将校内外毕业设计指导老师之间的联系制度化,以企业指导教师为主,校内指导教师为辅;校内导师侧重于毕业设计的理论、规范及进度管理,校外导师侧重于设计的具体技术性问题。校内导师主动定期与企业导师和学生加强联系,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校内、校外做毕业设计的学生都统一在学校进行毕业答辩,由校外导师对校企合作指导毕业设计学生的工作量、设计水平、独立工作能力进行评价。

加强过程监控确保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设计过程的管理是确保毕业设计质量保证。对于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而言,监控与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是保证毕业设计顺利完成和毕业设计质量的必要手段。加强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工作进程的控制与管理,在企业指导教师指导的同时,校内指导教师应全面跟踪学生在企业毕业设计的工作进度、设计质量及毕业论文撰写方面的内容。毕业设计划分为三大环节: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毕业论文撰写。针对每一个环节,学校和企业建立相应的监控机制。合理的过程管理能及时发现特殊情况,从而进行调整,确保设计任务的圆满完成。

毕业设计评价动态化

校内外导师定期检查毕业设计的进度及质量,研究建立一套动态评价制度,从学生的工作态度、进展情况,设计方可行性以及毕业设计具有的特色、创新性等几个方面进行动态综合评价,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重视毕业设计。充分参考校外导师意见给定学生毕业设计成绩,邀请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企业导师参加毕业设计答辩工作。

8)以职业培训为目标岗位实习培养平台

以职业培训为目标的岗位实习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让学生在行业职业性的情景中参与学习、体验学习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实习岗位建设

通过广泛产学研合作,在全国化学化工行业遴选专业性强的,能够容纳5~20个学生开展3个月岗位实习的企业或园区,建设5~10个实习点,安排教师专门管理。从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的实习情况来看,有大量企业有招收岗位实习生的需求。

与产学研合作结合

围绕工作任务,指导教师与实习学生共同提炼企业生产中的问题,开展研究课题凝练,为产学研课题做前期调研工作。

与课堂教学结合

指导教师与实习学生共同收集企业生产案例,研究行业准入制度、职业资格培训,市场的人才需求。为在校学生的课堂教学、职业培训提供教学案例,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服务于企业员工培训

在实习过程中,由专门老师针对具体企业生产,编制实习大纲,同时为企业编制岗位培训讲义,满足企业对人员培训的需求。

3.7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1)推行个性化人才培养教学管理改革

    完善学分制

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培养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从四个方面开展学分制试点,一是实施弹性学制,学生修满所要求的学分,可以提前毕业;学生可申请中途学,在6年内完成学业,如因创业需要,可根据个人情况申请滞后毕业。二是自由择课,除了核心基础课程外,学生自主选择自己认为必要或者感兴趣的课程。可以跨专业院部、跨学校选修课程,也可以通过网络选择慕课学习学生可选择感兴趣的企业进行实习,达到规定要求,可以通过实习鉴定。三是课程可灵活调整针对学生选修科目,不通过者可以继续重修该门课程,也可放弃,并另选其他课程进行学习,直到取得等值学分。四是资源共享,通过自由择课,实现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院部、不同学校,以及企业资源共享,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创造了氛围和条件。

课外学习学分认定管理

根据培养方案内容,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可以获得相应学分。学生通过参加活动证明或取得的成绩申请学生,院部批准后,由教务秘书录入教务管理系统。

互选课程学分认定管理

学生选修学校其它专业或外校课程时,学生提出申请,任课教师及相关院校管理部门签字同意后,交学生所在院部批准备案,学生参加该课程期末考试,院部认可考试成绩,通过教务秘书录入学生管理系统。

创新创业学籍管理

推行适合学生创新创业的学籍管理办法。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开展创业活动,学生在校期间,可提供相关创业证明材料在院部提出创业申请,在创业期间,可以申请学习少量课程,考试通过可以获得相应学分,创业时间超过半年的,可以通过提供创业业绩获得实习学分。学校保留学生创业期间的学籍,学生反校后,可继续完成学业。

2)考试方法改革

   推行以能力考核为核心的考试方法改革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考试内容考虑到知识和技能的并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继承和创新的并举。重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还应注重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考查。考查学生在课程教学活动中,如讨论、实验、实习、小论文,及设计里所提出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考试形式可多种,如开卷、闭卷、笔试、口试、实验现场考核、撰写小论文、试验设计、课堂讨论等等,教师可根据课程特点选取几种形式的组合,考试时间也可不限定在期末进行。同时可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让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3)教学评价制度改革

首先建立多元化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通过综合教研室同行评价、教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学生学业成绩、毕业生评价等综合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科学合理评价。

其次建立多元化教学改革效果评价体系,综合教学改革目标完成情况、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评价、社会企业评价、毕业生就业情况、毕业生评价等,通过教学改革评价,反馈到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能更好改进改革措施方案,更有效培育优秀人才。

为实现各项评价迅速有效开展,在制作问卷同时,通过互联网+技术,以“问卷星”平台为基础,迅速生成网络问卷调查网页,在一定群体中开展调查后,可直接快速分析出所需要的结论。

3.8推进教育国际化

1)推进教师海外访学常态化

积极鼓励教师报名参加出国英语培训,鼓励教师申报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出国留学项目,争取每年有1~2名教师能出国访

2)拓展学生海外留学途径

积极与国外大学合作办学,例如德国开姆尼茨工业大学。合作模式主要有1+1+3”(国内1+国外语言预科1+3年本科专业学习)和2+1+2(国内2+国外语言学习1+2年本科专业学习)学士专业项目。

鼓励学生利用暑假时间,通过合作项目,进入国企业,与当地年轻人共同工作、生活及学习个月。通过短期交流,拓展学生思维,拓宽学生国际视野。

3)与国外大学优势应用化学专业开展联合办学试点

试点与国外影响力很强应用化学专业联合办学,引进国外优秀师资、教材及强势学科。联合办学模式中,三分专业课教材由合作大学提供,三分一课程由合作大学派出教授主讲。通过联合培养,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强化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专业建设年度计划

第一阶段:2016年9月-2017年8月

本阶段以制度建设为主,具体为:

1)完成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相关制度建设;完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执行办公室及项目改革小组组建。完成人才培养方案初稿、组织企业专家研讨。

2)组建校企联合的师资团队,引进博士2~3名,委派1名博士在企业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外派1~2名教师进行出国外语培训,聘请10~20名企业工程师参与课程教学及专业改革,学校专家、企业工程师共同开展教学交流活动1次。安排相关教师出席国内各项学术会议。

3)全面完成各项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17年9月-2018年8月

本阶段以项目实施为主,具体为

1)召开应用化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完善各项制度,明确各项目小组工作责任,指导各教学改革项目的实施。

2)继续引进博士2~3名,外派1~2名教师进行出国外语培训,安排相关教师出席国内各项学术会议,学校专家、企业工程师共同开展教学交流活动1次。

3)与质量工程项目相结合,全面实施18项教学改革。完成微课、网络课堂建设1~2门,双主讲教师授课课程1~2讨论课1~2出版(版)教材(习题集)1~2,获得学校教改项目立项项目5~10项,省级教改项目1~2项,完成教研论文10篇,教学成果奖1~2项。组建学生创新创业团队10~20个,学生化工设计团队10~20个,学生课外自主科研团队10~20个。指导学生团队完成创新作品30~50件。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奖励3~5项。

第三阶段:2018年9月-2019年8月

本阶段以项目实施为主,具体为

1)召开应用化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检查、督促、指导各项目小组工作。

2)继续引进博士2~3名,外派1~2名教师进行出国外语培训,安排相关教师出席国内各项学术会议,学校专家、企业工程师共同开展教学交流活动1次。

3)与质量工程项目相结合。完成微课、网络课堂建设1~2门,双主讲教师授课课程1~2讨论课1~2出版(版)教材(习题集)1~2,获得学校教改项目立项项目5~10项,省级教改项目1~2项,完成教研论文10篇,教学成果奖1~2项。组建学生创新创业团队10~20个,学生化工设计团队10~20个,学生课外自主科研团队10~20个。指导学生团队完成创新作品30~50件。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奖励3~5项。

第四阶段:2019年9月-2020年8月

本阶段以项目实施与总结为主,具体为

1)召开应用化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检查、督促、指导各项工作建设情况。

2)继续引进博士2~3名,外派1~2名教师进行出国外语培训,安排相关教师出席国内各项学术会议,学校专家、企业工程师共同开展教学交流活动1次。

3)与质量工程项目相结合,继续实施18项教学改革。完成微课、网络课堂建设1~2门,双主讲教师授课课程1~2讨论课1~2出版(版)教材(习题集)1~2,获得学校教改项目立项项目5~10项,省级教改项目1~2项,完成教研论文10篇,教学成果奖1~2项。组建学生创新创业团队10~20个,学生化工设计团队10~20个,学生课外自主科研团队10~20个。指导学生团队完成创新作品30~50件。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奖励3~5项。

第五阶段:2020年9月-2021年8月

本阶段以项目成果总结为主,具体为:

1)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各项目组汇报建设成果,指导委员会对各教学改革成果进行验收。

2)继续引进博士2~3名,外派1~2名教师进行出国外语培训,安排相关教师出席国内各项学术会议,学校专家、企业工程师共同开展教学交流活动1次。

3)对18项教学改革的成果开展总结验收工作,对项目整体实施进行总结,在国内各教学改革会议上交流研讨。继续深化改革,开始经验推广,指导它专业开展专业综合改革。

5、预期主要成果:

形成一套完整的应用化学专业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形成一整套卓越工程师班试点培养体系。

建立一支40人以上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达80%以上,人均科研经费15万元以上。

各项教学改革3~5项获得部省级立项,15项以上获得校级立项。发表教研论文30篇以上,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3~5项。

建设网络课堂5门,开展5门以上课程的讨论课试点,形成一套具有特色的系列教材或讲义,其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材至少4部。

学生获省级大学生科研项目3项以上,获省级化学化工类学科竞赛奖项10~15项以上。

6特色凝练

1)构建2011协同创新中心为基础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

充分发挥岳阳石油化工产业集群优势,以石油化工催化与分离关键技术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基础,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及学科与专业发展协同,构建了企业全方位参与的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企业参与师资队伍培养与组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改革、实习实践指导、创新创业及就业指导、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等环节。

2)创新“工程师+专家”双主讲教师授课模式

针对工程课程群建设,创新了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工程师+专家双主讲教师授课新模式。该模式实现了在企业现场教学、企业工程师参与教学、学校专任教师工程能力培养,工程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课程资源建设,实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达到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目标。

3拓展校企合作素质教育培养体系

以学生成长指导为核心,将学生素质教育融于校企合作中,融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成立“化语春风”学生辅导机构,形成完整的素质教育体系,提升学生政治道德信仰,引导学生学业适应、能力提升,指导学生开展职业规划,培养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精神面貌,形成健康的学习生活价值观。

c126746126746u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