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方案

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概况

学科代码:0817

湖南理工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是湖南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湖南省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学科。本学科于2008年立项建设,2013年通过验收,2014年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入学。本学科积极主动融入服务湖南省三高四新发展战略,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紧密围绕现代石化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需求、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改善能源结构等地方核心经济产业的发展需求,积极开展校企协同创新,形成了化学工程、材料化工、应用化学和工业催化四个主干学科方向。

本学科联合中石化巴陵分公司、中石化长岭分公司(现中石化湖南石化有限公司)、湖南大学等7家单位组建了石油化工催化与分离关键技术”2011协同创新中心,同时建设有精细石油化工催化与分离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先进碳基功能材料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等10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

本学科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经过多年建设已形成了一支较高素质的研究生教师队伍。教师队伍中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3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全国劳动模范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中石化创新功勋奖获得者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湖南省杰青1人、湖南省芙蓉青年学者1人、湖湘英才1人、中石化高级专家1人、湖南省学科带头人1人、湖南省青年科技人才1人,拥有湖南省自然科学创新研究群体1个、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湖南省研究生优秀教学团队1个。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适应化学工程与技术及相关学科领域发展与现代化工经济建设的化工高端人才需求;掌握坚实宽广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掌握有关学科方向的前沿,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技能、研究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三、研究方向

1、化学工程(Chemical Engineering

重点研究化工分离过程中热力学、传递、过程模拟、新方法及关键技术等。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将液-液萃取与离心萃取器耦合,实现了复杂体系中目标物质的精准分离,成果发表在AIChE JCESIECR等期刊上,其中手性萃取分离成果得到了诺贝尔奖获得者B.L. Feringa的正面评价。相应的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20项,并获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其中高纯环氧树脂制备技术已实现产业化,环氧丁烷精制新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并实现成果转让。

2、材料化工(Material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重点研究弹性体新材料、电子级环氧树脂、特种密封材料等材料功能-结构-应用关系的科学问题。研发了新一代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氢化苯乙烯/异戊二烯聚合物等成套技术并实现了产业化;研发的直饮水橡胶密封圈为国内首个通过欧盟WRAS环保认证的产品。相应的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20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

3、应用化学(Applied Chemistry

重点开展电化学能源存储与转换相关材料的制备工艺、分离回收技术和相关器件的过程强化研究。开发基于炼油油浆等化工废料和生物质的碳基功能材料制备新工艺,推进碳基材料在电化学领域的应用。基于氧化石墨烯改性离子交换树脂,实现了废旧锂电池中LiCoNi等金属选择性回收的产业化。基于氢气高效分离增压、新型双极板、流体管理等新技术开发的kW级高燃料利用率抗水淹闭口燃料电池已推广应用。相关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二、三等奖各1项。

4、工业催化(Industrial Catalysis

重点开展新型多功能催化剂的结构设计和调控机制研究;以及催化加氢、脱硫、生物质转化FCC催化剂材料及催化剂和助剂的开发;精细化学品光催化绿色合成新工艺,光电催化分解水产氢、产氧等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其中高活性增产轻烯烃FCC助剂已实现工业化;富马酸比索洛尔合成工艺在岳阳新华达制药有限公司实现产业化;环己烷氧化制备环己酮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应用于中石化。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四、学习年限和培养方式

全日制学习方式,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是第一责任人。采取导师指导下的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为1-1.5年,科学研究、撰写学位论文和论文答辩的时间不少于1.5年。经个人申请和审批同意,硕士生可提前或延迟毕业,但提前毕业时间至多不超过0.5年,延迟毕业时间至多不超过1年,具体操作按学校相关规定执行

 

五、学分要求

申请本学科硕士学位,课程学习和必修环节总学分不少于37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少于34学分,必修环节不少于3学分。

 

  1. 课程设置

    (一)公共必修课程(9学分)

课程名称

课程编号

学分

考核

方式

开设

学期

备注

研究生英语

24X05A41001

4

考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4G01A21001

2

考试


自然辩证法概论

24G01A12003

1

考试


数值分析

24G14F21001

2

考试


(二)学科必修课程(13学分)

课程名称

课程编号

学分

考核

方式

开设

学期

备注

学术论文指导与学术规范

24G11C12005

1

考查


研究生专业英语

24X11C22006

2

考查


高等有机化学

24G11C21003

2

考试


现代物理化学

24G11C21004

2

考试


现代材料研究方法

24X11C21025

2

考试


分离工程选论

24X11C21026

2

考试


高等反应工程

24G11C21014

2

考试


(三)学科方向课程(≥10学分)

课程名称

课程编号

学分

考核

方式

开设

学期

备注

化学化工研究进展

24X11D21027

2

考查


现代仪器分析实验

24X11D31020

3

考查


应用电化学基础

24X11D22007

2

考查


有机合成设计

24X11D22008

2

考查


光电催化基础与应用

24X11D22009

2

考查


功能高分子

24X11D22010

2

考查


纳米结构和纳米材料

24X11D22011

2

考查


膜科学与技术

24G11D22029

2

考查


催化材料与催化剂工程

24X11D22032

2

考查


  1. 公共选修课程(2学分)

    学校将在秋季学期开设公共选修课,所有研究生需跨学院选修2个学分公共选修课程。

    (五)补修课程(0学分)

    同等学力、跨学科专业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补修2门本专业核心课程,不入方案课程设置、不计学分,但需通过考核且成绩合格。

课程名称

课程编号

学分

考核

方式

开设

学期

备注

化工原理

24G11J01015

0

考查


化学反应工程

24X11J01033

0

考查


化工热力学

24X11J01034

0

考查


(六)必修环节(3学分)

课程名称

课程编号

学分

考核

方式

开设

学期

备注

科研工作与社会实践

24X11E20012

2

考查

1-6


学术活动

24X11E10013

1

考查

1-6


七、必修环节

(一)科研工作与社会实践

硕士生须至少参与1项科研工作和社会实践,并获得2个学分。科研工作的内容可以是科研课题研究,撰写立项申请书、成果鉴定书、科研报告,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社会实践的内容可由硕士生、导师或学位点确定,一般在寒、暑假完成。硕士生须提交科研工作和社会实践总结报告,采用考查方式由导师负责考核,考核合格者获2学分。

(二)学术活动

硕士生须至少参加6次以上的学术活动。学术活动包括作学术报告,参加学术报告会、学术讲座以及各种专题讨论等内容。硕士生须填写硕士生参加学术活动记录,并且提供一篇总结报告。学术活动环节采用考查方式由导师负责考核,考核合格者获1学分。

 

八、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

(一)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

硕士生须在导师指导下认真做好论文工作开题报告,其内容应包括文献综述、选题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工作条件(经费、设备等)、预期达到的目标、存在的问题等。选题必须与学科研究方向一致。硕士生应查阅一定数量的文献资料,写出不少于四千字的书面开题报告,并在开题报告会上报告。开题报告由开题报告会成员组负责考核,通过者,准予继续进行论文工作。开题报告会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

本学科研究生在开题报告之前,需阅读主要中英文文献30-50篇(其中英文文献不少于20篇,近五年内发表的文献一般不少于30%,本研究领域或相关研究领域的重要文献不少于50%。并撰写文献阅读报告。(附表1

(二)论文中期考核

主要检查硕士生学位论文工作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论文按时完成的可能性。通过者,准予继续进行论文工作。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结束前完成。

(三)学位论文要求

硕士生应按照《湖南理工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湖理工政发[2024]31号)、湖南理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撰写规范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撰写学位论文并接受同行专家评审。论文应阐明选题的目的和学术意义,或对社会发展、文化进步及国民经济建设的价值;论文作者应在了解本研究方向国内外发展动向的基础上突出自己的工作特点,对所研究的课题应有新的见解。学位论文的内容要求表达简练、通顺,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逻辑性强、图表规范。能体现硕士生坚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优良的学风。符合《湖南理工学院论文撰写格式规范》要求。

(四)论文评审与答辩

申请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前,要求课程学习和必修环节至少获37学分,其中课程学习至少获34学分,必修环节获3学分。学位论文除经导师写出详细评审意见外,还须通过预答辩、相似性检测和双盲检测等评审环节。具体程序和要求按《湖南理工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湖理工政发[2024]31号)执行。

(五)考核与筛选

研究生中期考核在课程学习结束、开题报告完成后进行,一般安排在研究生入学后第五学期开学后一个月内进行,我校研究生均须按期参加中期考核,未进行中期考核者不能毕业。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合格生可以继续按培养计划攻读硕士学位,顺利进入论文工作阶段。不合格生及因故未参加中期考核的研究生,各学院应在三个月内进行一次补考核工作,补考核流程同中期考核。补考核通过者,方可进入硕士学位论文工作阶段;补考核不合格者,不宜继续培养。对终止学习的硕士生,如其修完研究生全部课程、考试成绩符合要求并取得规定学分,发给其研究生结业证书;如未修完研究生全部课程,考试成绩未取得规定学分,可视情况发给肄业证书或学习证明。

(六)学位授予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本学科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各个环节,修满规定学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并满足下列条件的硕士研究生,经校学术委员会审核通过,可授予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工科硕士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申请授予学位者须达到以下要求之一:

参与导师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项,且贡献突出,经导师认可,院学术委员会认定通过;

申请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

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等课外实践竞赛,并获省级三等奖以上奖励1项;

发表SCI论文1篇;

对于不满足以上条件的硕士研究生,经本人提出申请,导师同意,提交学位分委员会研究认定是否达到授予学位条件(水平)。

以上成果要求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以湖南理工学院为第一署名单位,条中要求研究生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

九、本培养方案自2024级研究生开始实施。

 

c126746126746u8